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廣東代表團5日下午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后接受中外媒體采訪,回答媒體關心的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等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這是廣東代表團首次對中外媒體開放,包括路透社在內的130多家中外媒體近200名記者前來采訪。采訪題目涉及廣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經驗、珠三角招工難、物價起落、縮小收入差距和外貿出口等方面。
汪洋表示,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廣東是一個媒體比較活躍的地方,媒體監督給了我們改進工作的壓力,但是也為改進工作創造了條件,各家媒體也為宣傳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努力。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對媒體長期以來對廣東工作的監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勞動力剩余狀況遠未過去
路透社記者問到,珠三角到底有沒有“民工荒”的現象,實際情況如何?在有關“民工荒”的問題上,列席廣東省代表團分組審議的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糾正了很多媒體的一個說法。(下轉a2版)
(緊接a1版)“現在很多的媒體在炒‘民工荒’,其實中國的勞動力剩余遠遠沒有過去,中國的勞動力供給范圍和需求狀態也沒有基本改變!”陳德銘表示,總體來講中國現在13億人口,到2030年左右我們的人口還會到15億,我們會有相當長時間的勞動力充足,保持我們勞動力的優勢,中國總體是一個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的社會狀況。
汪洋接過陳德銘的話頭:“首先,我要強調的是,在珠三角發生勞動力短缺現象,并不像有的媒體渲染的那么嚴重,就像當年在珠三角因為金融危機的沖擊出現破產的企業程度也不像某些媒體渲染的那么嚴重一樣。因為現在的缺工和當年的企業倒閉都是能夠吸引眼球的事情,所以媒體就對它報道得比較充分,給別人形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缺工情況的印象。”
汪洋贊同陳德銘關于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情況仍然是供大于求的觀點。“勞動力供給的相對短缺確實暴露了我們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汪洋分析起勞動力相對短缺的內在原因:
第一,我們對勞動力的培訓還不夠廣泛,因此使勞動力供給出現了結構性的短缺,就是想招工的人招不到他需要的人,想找工作的人找不到他想找的工作崗位。所以,這種結構性問題我們還要改進培訓。
第二,現在珠三角缺工的主要是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的工資待遇和工人的福利不夠好,因此導致工人在選擇就業崗位的時候,相對選擇那些福利待遇比較好,工資、保險比較完善的大企業。“因此,我們現在正在醞釀要進一步提高珠三角地區的最低工資線、工資要求,使勞動力資源的供給情況和它的稀缺性能夠有機統一起來,一旦出現稀缺價格就要上漲,這相信對進一步緩解勞動力供給短缺情況會有所幫助。”
第三,因為我們信息還不夠通暢,需要找工作的人和需要招工的人由于信息不通暢影響了缺工和找工的對接,這也是造成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
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待遇工作正在加速進行
有記者向汪洋提問:“在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將農民工改名為‘外來務工人員’,這一名稱的改變會帶來外來務工人員的待遇改善嗎?”
“我認為中國的各級黨委和政府一直以來都致力于改善農民工在城市打工的待遇,這一點無論農民工用什么方式去稱謂都不影響黨委和政府的政策取向。”汪洋簡潔地給出了答案。
汪洋接著解釋說,這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也隨著廣東財政能力的增強,我們在解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人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問題上,都發揮了作用。改善外來務工人員或者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待遇的工作正在加速進行,我們現在在廣東,正是由于擴大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2000多萬勞務工在這方面都納入了廣東財政的支付范圍,所以現在廣東的財政變得異常緊張。拿東莞做例子,東莞一個市現在每年為了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孩子義務教育的補貼問題,一年要拿出15億元,而且這項工作還在進一步加強當中。
“我覺得稱謂不是關鍵,關鍵是黨委和政府改善農民工待遇政策取向不會改變,而且一如既往。”汪洋說。
3年解決廣東絕對貧困人群問題
對于記者提出的廣東省收入差距大的問題,汪洋并沒有回避。“收入差距大,在廣東這樣一個先富起來的省份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這是由于地域、歷史以及自然條件制約等等原因形成的。”汪洋表示,改變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是歷屆廣東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于解決的問題。過去,為了縮小差距就采取過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刺激粵東西北比較貧困縣加快經濟發展、加快經濟增長,在財政上給予了一定的扶持政策,所以,這些年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開始得到控制。
汪洋指出,在黨的十七大以后,廣東省又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實行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就是減少廣東區域發展和收入發展差距的一個最重要的舉措。與雙轉移并行的,還有“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扶貧舉措。我們想通過3年的努力,解決廣東絕對貧困人群的問題。
“我相信通過這些舉措,在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廣東區域發展差距,收入發展差距問題,可能會逐步有所緩解。”
廣東發展“十六字經”
“作為長期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廣東,能夠把這個優勢保持下去嗎?今后有什么舉措?”
面對記者的這一提問,汪洋說:“簡單地回答是,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廣東能夠取得在全國排頭兵的位置,今后要繼續保持這樣一個位置,我覺得就是十六個字——“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腳踏實地、真抓實干。”
應對危機有不少體會
對于記者關于廣東在抗擊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方面有哪些經驗的問題,黃華華謙虛地說,不能“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但是黃華華接著回應說,去年應對危機,我們的確有不少體會,主要的體會有這么幾條: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正確領導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后盾;全力以赴地保增長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工作重心;矢志不渝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加強作風建設,狠抓工作落實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法寶。
廣東物價今年不會大幅上漲
物價問題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我們跑不過劉翔,但是我們能不能跑得過cpi?”面對記者的疑問,廣東省發改委主任、黨組書記、省能源辦主任李妙娟給廣東的老百姓一劑定心丸:“從廣東物價的走勢看,今年不會大幅上漲!”
李妙娟說,總理的報告里面提出,今年的居民消費價格上升預期是3%左右,這也完全符合廣東的實際。而廣東物價的走勢今年不會大幅上漲的判斷,李妙娟表示是有根據的。
“我們的農產品比較豐富,我們糧食儲備是充足的。我們的工業品的生產也是穩定的,目前相當部分行業供大于求,部分產能還出現過剩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工業品的價格也不會總體上漲。從貨幣流通的因素考慮,中央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已經對通脹做出預期的管理,所以從貨幣的流通方面引發這方面的消費膨脹也是可控的。另外,從國際大宗商品的進口來說,也是處于恢復性增長的。”
基于以上四個分析,李妙娟認為,今年廣東省的物價走勢不會大幅上漲。但李妙娟也指出,萬一出現與判斷不相符的情況,省里也是有充分考慮的。包括已經加強經濟運行的監察和物價的監察,并已有預案;同時煤、電、油、氣、糧等大宗商品以及必需品的供應方面,政府也有所考慮;此外,必要的物資儲備方面,特別是糧食等有足夠的儲備;最后,物價部門也是充分考慮到物價價格的因素,將建立價格的調節基金。
“我想這些都會對物價的穩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對廣東省同樣提出居民消費價格控制在3%左右,我認為這是很恰當的。”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也會感興趣
1.哪些培訓屬于專項培訓費用2.人社部啟動“保密師”崗位培訓項目3.下崗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的繳撥4.珠三角勞動力短缺并不嚴重5.三部門啟動"春風行動" 助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